用工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无疑是最直接、最稳定、最可靠的用工形式,但这往往会面临较高的用工成本与用人单位责任。考虑到目前大量国有企业与集团公司对于正式员工的编制有着较为严格的管控制度,为降低用工成本,规避法律及制度风险,劳务外包作为正式用工的补充,逐渐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今天,我们就从劳务外包的优势、实现途径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出发,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何为劳务外包?
劳务外包也称业务外包、岗位外包,一般指企业基于合同,把一些非核心的业务,通过外包的方式交由第三方的人力资源公司来完成。
劳务外包的好处是什么?
企业直接跟劳务外包公司签订劳务合同,托管给劳务公司处理相关事务,维护工人利益。劳务公司派遣相关人员,人员都是经过培训之后,工作后都是效率极高的,还能有效的规避企业用工风险。
通过劳务外包,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办公费用,降低企业软硬件资源支出,免去企业管理者相关人事管理流程中大量机械重复性的工作,使管理者能投入到其它能使企业有效增值的管理活动中。
公司为托管人员办理一切人事代理手续,免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对企业的责任心增强,更具工作热情。
与劳务派遣相比,用人单位(发包方)不用承担连带责任。并且可以解放企业,让企业可以凝心聚力聚焦核心业务,提升企业形象。
劳务外包实现的法律途径有哪些?
根据《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岗位的代理指的是外包商接受企业委托,在授权范围内,以企业的名义对外开展工作,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该企业。该种方式通常适用于营销业务的代理,营业厅的业务受理等。
《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订做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订做人给付报酬的合同。承揽包括加工、定作、修理、复制、测试、检验等工作。业务承揽即外包商按企业要求完成特定工作,交付工作成果,企业支付报酬。
岗位承揽与岗位代理的最大不同就是岗位代理面向客户,岗位承揽面向某项事务性工作;岗位代理是以企业的名义进行的,岗位承揽是以外包方自己的名义进行的。
劳务外包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劳务外包可起到比劳务派遣更好的风险隔离的效果,同时对于用工成本的降低有着更为明显的作用。但是依据《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劳务外包中,发包方不具有对劳动者的用工权利,而主要基于合同,通过约定或明确业务成果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购买外包方的业务成果。也就是说,劳务派遣用工,单位购买的是劳动力的投入,并通过对劳动者实施管理控制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劳务外包,单位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产出。如果用人单位直接对外包员工进行管理,支付工资,缴纳社保等行为,极有可能被认定为劳务派遣,从而失去其相较优势,甚至可能面临离职员工的高额索赔。
所以,在使用外包员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其进行直接的人事管理行为,避免与其个人签订任何的书面协议,避免直接为其发放工资、缴纳社保等行为。与劳务外包企业签订规范的外包协议,避免出现不恰当条款,从而被法院认定为劳务派遣协议的情况发生。
外包员工与发包企业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法律关系,也无需受其规章制度约束,加之外包员工的不稳定性更强,极易导致公司的商业秘密泄露。
对于核心关键业务岗位或可能接触到公司商业机密的岗位杜绝使用外包员工。对于将长期在本单位工作,表现优秀的外包员工考虑转为派遣或者正式的合同用工,更好的发挥人才的作用,守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同时,在外包协议中对于保密做出明确合适的约定,对于外包员工对发包企业造成的损失,保留对劳务外包企业的追偿权。
劳务外包的用工模式存在很多的风险和缺陷,在企业实际用工中,还是要选择有实力且可靠的平台,合理规划、规范管理、审慎风险,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